当前位置: 首页 >> 培养工作 >> 科研学术 >> 会议论坛 >> 正文
2022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回顾
发布时间:2022-11-25浏览次数:[]

 

 

开幕式

 

2022年11月19日上午,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拉开帷幕,会议同步于线上举行。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佘爱春教授主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泳竹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项裕荣教授为开幕式致辞。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教授表示,这次论坛是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举办的,以期通过对新媒体时代和传播媒介领域的问题,为研究生们搭建一个思想对话和观点碰撞的一个学术平台,促进学术的良性发展。她真诚希望这次会议期间,同学们能够从各位专家学者的主旨演讲中学到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此外,她诚挚邀请专家朋友们能够畅所欲言、深入研讨,继续支持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最后,许玲教授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泳竹教授对出席本次论坛的领导、专家老师表示感谢,对参会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首先,他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其次,他希望通过论坛的举办能为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成果与创新思维的一个交流平台,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营造良好的创新学术环境,希望同学们在参会期间能够扬长补短,相互学习,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以及素养。最后,陈泳竹教授也预祝2022 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圆满成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项裕荣教授着重介绍了受邀参加论坛的专家,包括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黄发有教授,暨南大学博导曾一果教授,厦门大学博导黄鸣奋教授,华中师大博导黎杨全教授,《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主任李贺高级编辑,华中科技大学博导徐明华教授;此外还有担任评议的六位专家,包括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申燕副研究员、江苏大学的潘亚莉副编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贺根明教授、张屹教授、林琳教授,以及刘茉琳副教授。

分会场担任主持人和评议的八位专家,分别是山东大学的周根红教授、南京林业大学的冯广圣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罗坤瑾教授、广东财经大学文远竹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单昕副教授,还有《新闻与写作》副主编、高级编辑李进先生,《新闻前哨》的主任编辑梁峰先生,《编辑之友》编审吕晓东先生。他相信专家们的报告和精彩的点评可以共同构成一场信息量饱满、学术性精湛的文化盛宴,特别是专家评议对研究生同学们的成长来说是具有园丁意义的。最后他预祝论坛能够举办成功,也希望所有同学、研究生朋友们能够收获满满。

 

 

 

主旨演讲

      2022年11月19日至11月20日上午,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的专家报告以线上会议的方式举行。


11月19日的上午,专家报告主持人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佘爱春教授,上半场与下半场的评议专家分别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副研究员申燕老师以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刘茉琳副教授。来自山东大学的黄发有教授以及暨南大学的曾一果教授,分别围绕着当代文学传媒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和元宇宙与数字媒介技术的想象力为议题进行发言。




会议中

<19日上午>


黄发友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山东大学文学院

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

当代文学媒介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发有的主题报告《当代文学媒介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基本概念、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诸方面探讨了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他认为文学传媒属于跨学科研究,与新闻传播有关系,但跟文学的关系更密切,并为文学传媒做了基本概念的界定:中国当代文学传媒是指当代中国以文学信息为主体内容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文学副刊、文学期刊、文学书籍、广播、影视、网络及其生产与传播机构。

谈及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的现状,他认为文学传媒研究是一个研究热点,虽然充满活力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现有成果多是零碎的个案研究,一些著作是纯粹以现成资料为依据的材料汇编与印象式文字;当代文学副刊的研究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文学与影视、网终等新媒体关系的研究亟待推进;缺少跨学科视野,文学和传媒成了相互游离的两张皮,忽视了文学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分析。

因此他认为需要从外部研究入手,深化文学的内部研究,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与突破口,转换视野拓展、视角调整和方法论,并从生产美学向接受美学转型。在方法上,还是要以跨学科透视与互动认知方法扩展研究视野,黄发有教授还通过编辑反馈给作家的审稿意见举例,认为文学传媒研究应以史料发掘为起点,以传媒研究印证和补充文学史,以传媒研究拓展和深化文学中文学传媒研究。除此之外,文学传媒研究应该从个案入手,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

评议专家申燕老师认为黄教授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为我们打开了宽广的视野。作为一种学习的角度来讲,完全可以把黄老师提到的这些方法用于新闻学的研究,以及新闻学史料的收集上。如果能够收集到新闻学方面史料的话,那么对于考察中国当代新闻史的审查标准的变化,新闻、政治和文化的互动都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曾一果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

技术、巫术与艺术的分化与再融合——元宇宙与数字媒介技术的想象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一果以《技术、巫术与艺术的分化与再融合——元宇宙与数字媒介技术的想象力》为题作了演讲。他从融合、分野、再融合三方面讨论元宇宙的出现是否会改变我们关于技术和艺术对立的一个观念。他认为在技术和艺术之间极为重要的并且长期被我们忽略的中介就是巫术。

技术、巫术与人类艺术发展呈现了彼此不分的阶段原始人类阶段——社会分工各自独立阶段近现代社会——再次融合阶段的三个阶段。巫师对技术的大胆想象与创造性应用一方面打开了原始人类对外部世界普遍征服的大门,另一方面则使得“这种具有极大普遍性和涵盖性的原始巫术”成为技术和艺术的中介,共同缔造出早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审美艺术与文化信仰。而现代社会以来社会分工和各自独立,使得科学祛魅,神秘的东西遁化。最后,他认为人工智能、元宇宙可能是人类留个世界的“最后的技术”,也是“最后的艺术”和“最后的巫术”。新时代到来让近代社会以来技术、艺术与巫术的边界再次模糊,而这也为当代媒介文化研究带来诸多值得思考的新命题。

评议专家刘茉琳老师认为,曾一果教授的研究给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即我们怎样去进入技术。在曾一果教授的分享中,可以看到他有大量的生活体验以及大量的其他研究,并将之融合后在一起完成学科上的融合。曾教授所谈论的技术与艺术的话题,特别是技术进入到人类社会之后,仿真与真实、还魂与真招魂等等,它们的之间存在的撕裂与融合以及它们对整个人类未来世界可能产生的影响,都是人文学者需要面对、思考与回应的现实问题。

 

 

<19日下午>


      11月19日下午的专家报告主持人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佘爱春教授,上半场与下半场的评议专家分别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张屹教授与贺根民教授。来自厦门大学的黄鸣奋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的黎杨全教授,分别围绕科幻电影与艺术创意、弹幕文化与文艺改革的议题进行分享。

 

 


 

黄鸣奋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

从科幻电影看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

 

厦门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鸣奋着重介绍了《从科幻电影看移动互联时代的艺术创意》这一话题。他首先介绍了自己在传播学领域的研究经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接触的是从美国传来的传播学基础理论,并将其和心理学结合。随后他梳理出自身往后的传播学研究主要是分为三大块。

第一阶段是追踪中国古代传播思想,第二阶段是中国当下传播现状,并把新媒体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第三节阶段,是从科幻电影的角度来看待传播的问题。此外他以“提前量”为切入点引入本次讲座的话题背景——不光要看历史怎么过来,还要重视未来怎么演变。最后,他通过对题目的三个关键词:科幻电影、艺术创意以及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分别作出了解释,并从正向、反向、侧向的思维模式,梳理了讲座的主要逻辑。他所强调的从正向、反向和侧向去思考,为与会者的学术思维提供了新的视角。

评议专家张屹老师指出,黄鸣奋教授的报告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信息量丰富。将这两百多部电影细致的囊括在主体框架中,体现出黄教授宏大的架构能力。二是提纲的层级,小标题的设计十分严谨,且内容翔实,具有形式美。三是思想的辩证性和逻辑性。黄教授一直强调从正向、反向和侧向去思考,为我们的学术思维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新的术语,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黎杨全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

走向交往诗学:弹幕文化与社交时代的文艺变革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黎杨全分享了关于《走向交往诗学:弹幕文化与社交时代的文艺变革》的研究。他认为弹幕文化是次生口语文化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是数字口语时代的产物。并且,随着弹幕的发展,它自身已经成为了文艺内容,产生了原作本身没有的艺术效果。同时,弹幕的群体性交往与情绪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想象共同体的作用。但它是一种虚拟的“想象的共同体”,不同时间的弹幕于同一节点出现,这种模式营造的是多人在场假象。以美国学者曼诺维奇1998年提出的数据库为基础,李老师指出弹幕对作品的肢解,表现出文化象征形式从叙事走向数据库的趋势。

从弹幕的叙事上来看,词法取代了句法,从弹幕在形式上看,星罗棋布地呈现方式体现出为数据库效果。同时,不仅文艺的消费从叙事走向数据库,文艺的生产也有类似趋势,人们开始强调“弹幕思维”。另外,弹幕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交往活动,这也让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文艺观念,对社交媒体语境中的文艺活动来说,文艺理论需要走向交往诗学。接受美学已经注意到交往维度,但主要是从历史的维度来理解艺术交流,主要是作者与读者基于文本的跨时空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读者和新作者之间采取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以及原始答案、现时提问和新的答案的形式来解决时间距离问题。最后,他回归到交往诗学的内涵上作出了总结。

评议专家贺根民教授表示,黎杨全教授的报告选择弹幕文化作为切入点来考察新媒介思域下文艺的存在方式以及文艺观念的嬗变,既有宏阔的学术视野,也不乏有文本或序列例证。其中提到的一些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包括对作品中心论的解构,对文艺生产方式的改变,以及评价方式、评价标准、研究视野等一系列探讨,给了我们如何去拓展文艺研究视野的启迪。

 

 

<20日上午>

 

11月20日上午的专家报告主持人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佘爱春教授,上半场与下半场的评议专家分别是《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编审潘亚莉老师以及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林琳教授。来自《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主任的李贺编辑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徐明华教授,分别分享了从纸媒文化报道的发展轨迹和国际传播的计算范式演变等话题的研究内容。




李贺

《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主任、高级编辑

 

演讲题目

从纸媒走向全媒体的文化报道

 

《南方日报》文体新闻部主任、高级编辑李贺做题为《从纸媒走向全媒体的文化报道》的演讲。她先是介绍了在纸媒转型的背景下,《南方日报》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数字技术创办了南方日报的多个板块来应对互联网时代对纸媒的冲击。接着,她通过一系类的案例来介绍了在报纸时代如何办文化专题,如《2012年中国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天价拍品真的货真价实吗?》以及介绍了《南方日报》近一年以来主办的一些文化策划活动,对于南方+APP的一些版面介绍,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体育、非遗等五个频道。同时,她也概括了在报纸转型背景下全媒体报道的相关状况,如文化热点、文化人物、海内外文化现场的有关内容以及文化报道更适合多媒体方式传播;全媒体时代对记者的要求是全面的;在视觉时代,直观表达有助于国际传播与建立外宣矩阵等。

评议专家潘亚莉认为,李贺主任的报告向我们提供了传统纸媒如何以积极的姿态融入新媒体环境的路径思考。同时,报告中呈现了许多精彩的文化报道精品案例,从多角度切入为大家带来有关问题意识、时效性、多样性、以及受众的共鸣点等的讨论。从中我们可以围绕如何讨论学术问题与实践问题以及研究的方式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徐明华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演讲题目

国际传播的计算范式演变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明华分享了关于《国际传播的计算范式演变》的研究。徐明华老师介绍道,中国崛起,需要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话语权,外媒对我国话语空间的挤压,国际传播是非常重要的,而人工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国际传媒领域的计算范式,已经成为了一个底层逻辑,传播范式重构。徐老师先是介绍了国家传播的四个阶段,即印刷媒体时代、早期发展阶段、快速扩张阶段和多元共存阶段,在国际传播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的案例来说明计算传播范式亟待转变,需要发展数字技术,来争夺话语权。

当今国际传播的计算范式为计算宣传,包含以下三个面:人工智能推动的计算宣传成为西方操纵舆论的新方式;计算宣传借助争议性的话题和社会撕裂,再通过算法技术快速传播政治主张;以及有组织地操纵公共舆论,是通过隐形攻击来不断搅动国际舆论和战略格局,从而影响到国家安全。计算宣传的核心是算法的使用,以及西方媒体利用计算宣传所运用的常见的五种手段,并提出相关的应对对策。最后徐老师对计算宣传进行总结:其整体上是对用户心理的操纵。

评议专家林琳教授指出,徐明华教授的分享一方面对国际传播范式的历史脉络进行了一个十分细致的梳理,生动地演绎了研究者应当如何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来认识与讨论问题。另一方面也针对国际传播当前存在的特点以及在全球化时代出现的新变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而这种思考的逻辑框架对文艺或文化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持多元的问题意识。

 


分论坛

<20日下午>

 

2022年11月20日下午,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共开展四个分论坛会议,分别从“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视角和新方法”“数字文化与跨文化传播”“新媒体与文艺生产”“影视文化与影视传播”四个主题开展对话与研讨。来自9所高校、院所的60余名师生,汇报个人研究论文。


分论坛一围绕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视角和新方法展开讨论,各位汇报人从历史源头讲起,梳理新闻传播学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的发展现状,并从多元视角出发对当前学界与社会热门论议题进行讨论,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各自的研究内容提出新的解读观点。

分论坛二着重讨论了数字文化与跨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汇报人从不同的数字传播内容切入,借助多种研究方法,分析数字时代人与技术、国际传播之间的关系,聚焦技术伦理与情感认同问题。论文结合了技术的应用现状,分享了媒介技术快速发展下的身份认同、话语机制问题以及对外传播的方法策略。

分论坛三关注新媒体与文艺生产。论文从新媒体时代的视角切入,关注图像时代背景下各种文艺生产的路径。汇报关注文化生产的内在机理,通过个案研与控制实验研究等方法,分析媒介技术在文艺生产如游戏、短视频、文艺栏目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探索了文艺生产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法路径。

分论坛四围绕影视文化与影视传播展开讨论。研究从跨文本叙事、文化记忆建构、文学与电影话语分析等角度展示了传播学的现实应用。汇报关注不同文本在跨文本叙事中遇到的障碍,探讨新媒体赋能文化传播的路径,聚焦于多元的文本形式以及人文关怀。论文从个案出发,分析媒介在跨文本叙事中所发挥的作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经验。

四个分论坛汇报的论文聚焦于新闻与传播的深层探讨,研究选题多样,充分体现了时代背景下的人文关怀,契合了时代的主题。同时,各位专家学者也对汇报者提出改进的建议,希望大家的研究更加突出创新与跨学科融合视角,把握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脉络,关注学界与业界相关现象,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学术成果,彰显新时代下的学科价值。

 



闭幕式

<20日下午>


11月20日下午分论坛汇报完毕后,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举行了论坛闭幕式暨获奖论文颁奖仪式。闭幕式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佘爱春教授主持,出席闭幕式的专家学者包括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冯广圣教授、《新闻与写作》李进副主编、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远竹教授、《新闻前哨》主任编辑梁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罗坤瑾教授、《编辑之友》编审吕晓东老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单昕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周根红教授等。

首先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林琳教授进行总结发言,然后由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远竹教授宣读获奖名单。此次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新闻传播学”分论坛入选论文共63篇,其中一等奖论文4篇,2等奖论文8篇,3等奖论文12篇。最后主持人佘爱春教授对各位同学的参与以及各位专家的付出以及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宣布本次分论坛圆满闭幕。

 

获奖名单